我的學車感悟
2012/11/14 閱讀數:
這個假期,我去駕校學車了,一點心得寫下來與大家分享共勉。
駕照是現代人今后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個證件,因此在這個暑假結束時報名學車,到現在已兩個多月的學習,讓我能有機會站在學生的視角,來體驗學車過程,并聯想到我們當下的教育,對自己的教育教學有了一些換位后的思考。
一、弱勢的學生需要溫情的關愛
從報名那天起,我的身份就發生了變化———風行學員。如果說之前當學生時,我還是懵懂少年,不經世事,而如今的我算是對學校有了些認識,再去當學員,那感覺怎么說好呢,就像重活了一遍。從請假體檢、預約考理論,早晨7點30早早來到駕校,處處小心,時時注意,生怕得罪了駕校給自己的學習帶來不便,可謂一切得聽人家擺布,突有一日,練車場上,教練看我沒坐,便讓座給我,可能在教練眼里不過是小事一樁,但那時的我心中升騰起一股暖流,恨不得馬上能幫那位教練做點什么,想想我們的學生不也是這樣嗎?師與生在關系建立的那一天起,其實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不平等的地位,誰讓老師比你知道的多,而你想從師父手里學本事呢?如果這時老師再端端架子,那不平等不就更嚴重,學生就更得膽戰心驚了嗎?何不像教練一樣,給學生一絲溫情,讓學生親其師,后面才會才能信其道呀。
二、“應試教育”害死人
如果我在自己的教學中有應試的現象,但是也不是我有意為之的,而駕校由于他們是希望你快進快出,以獲得最大化的利益,因此他們已經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應試方法,也算讓我切身體會了什么叫應試教育。“學車就是考什么學什么,所以我希望,我在講得時候,你們不要插嘴,我怎么說你們就怎么做”這是學車第一天教練反復對我們說的話。接下來學習倒樁就是給你幾個參照物讓你記住,車開到那就換動作,至于為什么停在那,方向盤為什么打一圈半,為什么往左,為什么往右,沒有解釋,你記住就行了,學習第一天,我回家就上了火,本身我是不喜歡機械記憶的,再加上記憶力屬實不行,又不懂基本的原理,這今后可怎么學呀,好在朋友給我指點,讓我拿自己的摩托車觀察,這擺弄完了,我開始明白什么叫回輪了,倒車的時候方向盤該往哪轉了,第二天再去,算是有了點起色,還得到了教練的表揚,緊接著就是機械的反復訓練,強化記憶,在這一階段我的學習可謂突飛猛進,記得熟了,有幾次能順利完成整套動作了,心中不免沾沾自喜起來,可是由于我是走后門提前上車,理論還沒考,因此不能進行倒樁考試,就還得進行倒樁練習,沒想到越往后練還越出問題,原來由于自己只是死記硬背下了教練給的幾個點,并不真正明白,因此當出現不同情況時就不知該如何隨機應變了,而且在練車過程中不時傳來考試被掛的消息,不是車的位置改變就是車座、離合有變化,而學員不知該在考試時如何應對掛的,其中不乏練習時優秀完成的學員。而那些過得學員也不是個個都明白的,再問問自己,行嗎?答案是肯定不行。怪不得民間傳說,在駕校學完車,你不一定敢開車上路。如果以前沒有學車的基礎,身旁又沒有有經驗的老司機壓陣,那一定是揣著駕照,望著路上的車流興嘆了,這種“應試教育”下的培訓一定是有問題的。
由此我聯想到我們的教育。當下一些教育現象和學車不是有很多驚人的相似嗎?現在暫時不理解不要緊,考試前通過大量的練習,只要考試考會做就行。這是有些老師奉行的理念。學生在學校學習的時間是漫長的,我想“應試教育”的失誤就在于,有用的沒學到,沒用的卻難死人,教育可不能培養出“揣著”駕照,“不敢開車”的學生!
三、無論什么教育方式教學方法都很重要
這次學車很慶幸找對了教練,不是說教練多照顧我,給我開小灶,而是遇到了一位會教的教練,說到這有人可能會說你前面不還說人家應試教育害死人嗎?(這里我得說應試快出快進是人家的謀財之道,大環境嘛,好像也有點象教育,)回到正題,這位教練不同于我印象中的老粗教練,給我教學很多啟示。(不信,去問圣斌)無論是移庫還是側方停車,他簡明講過后,讓我們每人來上一次,然后針對每個人的表現,指出原因,然后揚長而去,躲在自己一角聊天,扔下學員自個兒琢磨。這一招非常靈。一個學員說:“最好教練走開,他站在一旁,我就緊張。”這位教練似乎很懂得兵教兵,互相啟發的味道。經常讓學的好的學員代替他來教新學的,當然中途教練也偶爾會在窗口悄悄地看一遍,然后走過來指點一番,大家若有所悟,這就是我們在學校教育中一直提倡的“講在當講處”。另外他對不同的學員有的鼓勵,有的斥責,有的寬容,有的耐心,有的放手,甚至對同一個學員,不同的時期態度教法也不一樣,頗有因材施教的味道,這位教練“偷懶”的結果是他所帶的學員通過率較高。
由此我聯想到在新課程倡導的“自主、合作、探究”的課堂,我們往往習慣了在課前先要復習一下,在學生探究前先要鋪墊,在學生動手前要示范,在學生解題前要先幫助審題,在容易犯錯的地方總要打打預防針……離開了教師,他們常常手足無措,一籌莫展。其實教師表面的“懶”,為內在的“勤”提供了可能,“偷懶”不是敷衍工作,而是為了更有效地工作。作為老師的我們為什么不可以學學這位教練呢?
難忘這段珍貴的學車經歷,后天就要考試,短短的兩個月,讓我在我學習一項技能的同時,更讓我有機會站在學生的角度,甚至一個后進生的角度,去真切地體會思考當下自己的教育,同時讓我走入社會體驗生活,體味人情世故,讓我體會到了在書中得不到的感悟,好像更貼近更真實,也確立了我一個目標,今后的假期,不能呆在家里,該走出去,多充充電,也希望學校能給我們提供更多的實踐活動機會,讓教師不再是人們眼里的書呆子,我想只有教師豐富了自己,他的學生才會豐富這個社會。
駕照是現代人今后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個證件,因此在這個暑假結束時報名學車,到現在已兩個多月的學習,讓我能有機會站在學生的視角,來體驗學車過程,并聯想到我們當下的教育,對自己的教育教學有了一些換位后的思考。
一、弱勢的學生需要溫情的關愛
從報名那天起,我的身份就發生了變化———風行學員。如果說之前當學生時,我還是懵懂少年,不經世事,而如今的我算是對學校有了些認識,再去當學員,那感覺怎么說好呢,就像重活了一遍。從請假體檢、預約考理論,早晨7點30早早來到駕校,處處小心,時時注意,生怕得罪了駕校給自己的學習帶來不便,可謂一切得聽人家擺布,突有一日,練車場上,教練看我沒坐,便讓座給我,可能在教練眼里不過是小事一樁,但那時的我心中升騰起一股暖流,恨不得馬上能幫那位教練做點什么,想想我們的學生不也是這樣嗎?師與生在關系建立的那一天起,其實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不平等的地位,誰讓老師比你知道的多,而你想從師父手里學本事呢?如果這時老師再端端架子,那不平等不就更嚴重,學生就更得膽戰心驚了嗎?何不像教練一樣,給學生一絲溫情,讓學生親其師,后面才會才能信其道呀。
二、“應試教育”害死人
如果我在自己的教學中有應試的現象,但是也不是我有意為之的,而駕校由于他們是希望你快進快出,以獲得最大化的利益,因此他們已經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應試方法,也算讓我切身體會了什么叫應試教育。“學車就是考什么學什么,所以我希望,我在講得時候,你們不要插嘴,我怎么說你們就怎么做”這是學車第一天教練反復對我們說的話。接下來學習倒樁就是給你幾個參照物讓你記住,車開到那就換動作,至于為什么停在那,方向盤為什么打一圈半,為什么往左,為什么往右,沒有解釋,你記住就行了,學習第一天,我回家就上了火,本身我是不喜歡機械記憶的,再加上記憶力屬實不行,又不懂基本的原理,這今后可怎么學呀,好在朋友給我指點,讓我拿自己的摩托車觀察,這擺弄完了,我開始明白什么叫回輪了,倒車的時候方向盤該往哪轉了,第二天再去,算是有了點起色,還得到了教練的表揚,緊接著就是機械的反復訓練,強化記憶,在這一階段我的學習可謂突飛猛進,記得熟了,有幾次能順利完成整套動作了,心中不免沾沾自喜起來,可是由于我是走后門提前上車,理論還沒考,因此不能進行倒樁考試,就還得進行倒樁練習,沒想到越往后練還越出問題,原來由于自己只是死記硬背下了教練給的幾個點,并不真正明白,因此當出現不同情況時就不知該如何隨機應變了,而且在練車過程中不時傳來考試被掛的消息,不是車的位置改變就是車座、離合有變化,而學員不知該在考試時如何應對掛的,其中不乏練習時優秀完成的學員。而那些過得學員也不是個個都明白的,再問問自己,行嗎?答案是肯定不行。怪不得民間傳說,在駕校學完車,你不一定敢開車上路。如果以前沒有學車的基礎,身旁又沒有有經驗的老司機壓陣,那一定是揣著駕照,望著路上的車流興嘆了,這種“應試教育”下的培訓一定是有問題的。
由此我聯想到我們的教育。當下一些教育現象和學車不是有很多驚人的相似嗎?現在暫時不理解不要緊,考試前通過大量的練習,只要考試考會做就行。這是有些老師奉行的理念。學生在學校學習的時間是漫長的,我想“應試教育”的失誤就在于,有用的沒學到,沒用的卻難死人,教育可不能培養出“揣著”駕照,“不敢開車”的學生!
三、無論什么教育方式教學方法都很重要
這次學車很慶幸找對了教練,不是說教練多照顧我,給我開小灶,而是遇到了一位會教的教練,說到這有人可能會說你前面不還說人家應試教育害死人嗎?(這里我得說應試快出快進是人家的謀財之道,大環境嘛,好像也有點象教育,)回到正題,這位教練不同于我印象中的老粗教練,給我教學很多啟示。(不信,去問圣斌)無論是移庫還是側方停車,他簡明講過后,讓我們每人來上一次,然后針對每個人的表現,指出原因,然后揚長而去,躲在自己一角聊天,扔下學員自個兒琢磨。這一招非常靈。一個學員說:“最好教練走開,他站在一旁,我就緊張。”這位教練似乎很懂得兵教兵,互相啟發的味道。經常讓學的好的學員代替他來教新學的,當然中途教練也偶爾會在窗口悄悄地看一遍,然后走過來指點一番,大家若有所悟,這就是我們在學校教育中一直提倡的“講在當講處”。另外他對不同的學員有的鼓勵,有的斥責,有的寬容,有的耐心,有的放手,甚至對同一個學員,不同的時期態度教法也不一樣,頗有因材施教的味道,這位教練“偷懶”的結果是他所帶的學員通過率較高。
由此我聯想到在新課程倡導的“自主、合作、探究”的課堂,我們往往習慣了在課前先要復習一下,在學生探究前先要鋪墊,在學生動手前要示范,在學生解題前要先幫助審題,在容易犯錯的地方總要打打預防針……離開了教師,他們常常手足無措,一籌莫展。其實教師表面的“懶”,為內在的“勤”提供了可能,“偷懶”不是敷衍工作,而是為了更有效地工作。作為老師的我們為什么不可以學學這位教練呢?
難忘這段珍貴的學車經歷,后天就要考試,短短的兩個月,讓我在我學習一項技能的同時,更讓我有機會站在學生的角度,甚至一個后進生的角度,去真切地體會思考當下自己的教育,同時讓我走入社會體驗生活,體味人情世故,讓我體會到了在書中得不到的感悟,好像更貼近更真實,也確立了我一個目標,今后的假期,不能呆在家里,該走出去,多充充電,也希望學校能給我們提供更多的實踐活動機會,讓教師不再是人們眼里的書呆子,我想只有教師豐富了自己,他的學生才會豐富這個社會。
- 上一篇:我趕上了2012杭州駕校末班車 2012/11/24
- 下一篇:北京學車心得 2012/11/10